
11月9日在高雄佛光山佛陀顾虑馆大觉堂拍摄的故宫博物院音乐剧《甪端》首演现场。新华社发
新华社台北11月10日电(记者王承昊、周文其)裸眼3D重构的紫禁城盛景前,故宫瑞兽“甪端”等国宝“活”跃舞台;骨气照相里,红墙映银杏、白雪落角楼的故宫在四季中流转;手工体验区,台湾小一又友专注绘画传统彩绘纹样……
9日至14日,故宫博物院家庭音乐剧《甪端》、“紫禁城四时录——故宫里的二十四骨气影像志”照相展等系列艺术文化动作在高雄佛光山佛陀顾虑馆举行。2025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。动作将为台湾受众呈献交融传统与翻新、阿谀历史与当下的文化艺术盛宴,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络续。
9日下昼,《甪端》在佛陀顾虑馆大觉堂启幕台湾首演,面向公众洞开1500个家庭不雅众席位,现场掌声与欣喜声不停。随后数日还将公益驻演8场,展望惠及万余名台湾不雅众。
音乐剧以童言童语串联文物故事,金瓯永固杯、南宋缂丝《梅鹊图》、《平复帖》等经典文物扮装,共同在舞台上“活”起来,让不雅众在千里浸式体验中感受“文物南迁”的家国情愫与“千年万载永宝用”的传承信念。
“孩子必须了解曩昔,因为当下的一切齐源于历史与文化的积淀。”市民江江明带着10岁的男儿看完献技格外感动,“我曾到访过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,也但愿畴昔能带着孩子到北京体验故宫魔力,让孩子在实地拜谒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。”
“两岸同根同源,咱们但愿通过饰演让台湾小一又友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为两岸文化调换孝敬浅薄之力。”《甪端》制作主说念主崔一凡说,献技赢得的激烈反响让制作团队倍感致力于,“看到作品得到台湾不雅众的认同,咱们久了感受到两岸同族的血脉与文化聚会。”
11月9日在高雄佛光山佛陀顾虑馆大觉堂拍摄的故宫博物院音乐剧《甪端》首演现场。新华社发雪中初绽的宫墙春花、雨后横跨午门的彩虹、晨雾里若存若一火的瑞兽……同步开展的“紫禁城四时录——故宫里的二十四骨气影像志”照相展,以故宫骨气景不雅为中枢载体,分为“春信”“夏长”“秋实”“冬藏”四大单位,精选78幅影像、2个数字展项、1段视频作品,呈现故宫在骨气中的“景、物、情”,串起当然时序与东说念主文景不雅的共生经营。
一系列富饶特质的西宾课程及文化体验动作相通精彩纷呈。动作现场成立博“骨”通今打卡区,形象地进步甲骨文学问。在轻体验动作区,只需几分钟,小不雅众就能完成我方在《简洁上河图》中的“汴京故事”,或制作荫庇着中国传统纹样的杯垫。教室区,还有“神兽的烦懑”绘本课和“屋檐下的缤纷颜色”等课程。
关联动作由故宫博物院、佛光山文教基金会、东说念主间文教基金会共同专揽开云kaiyun。



